【求是】“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推进理论创新”——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 曹文泽
发布时间:2024-03-11

时间:2024年3月7日  来源:求是网


两会访谈|“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推进理论创新”

  ——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 曹文泽

  编者按: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围绕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推进理论创新,我们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曹文泽。

  求是网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请您谈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对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

  曹文泽委员: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凝结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我们生而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我们有着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着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处世之道。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一来到中国,就以真理的味道深深吸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的契合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源头活水,让它在中国大地扎根开花结果,不断彰显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为丰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坚定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引下,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我们一定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求是网记者: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请您谈谈如何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推进理论创新。

  曹文泽委员:

  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坚持植根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复兴传统文化,更不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替代马克思主义,而是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关键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具体而言,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要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实现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通,并将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创新理论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根基。

  求是网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请您围绕总书记提到的“全面挖掘”、“更深层次地注入”,谈谈如何推进理论创新。

  曹文泽委员:

  我深切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坚持植根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全面挖掘、更深层次地注入,从而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特别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系统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融通的思想资源,从而更好掌握推进理论创新的主动,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


  全面挖掘才能更好实现更深层次地注入。我们党历来重视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推动形成深入人心的创新理论。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这一成语作出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借用《诗经》中的“小康”一词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晓畅易懂的中国话语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哲理,使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中国形式”,更具有“中国内涵”,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比如,以《韩非子》中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生动说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要在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推进“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历史进程,从而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记者:周昭成)